泛勝科技FS-PAR植物冠層測量儀:精準監測植物光合效能的科學利器
一、儀器介紹
光合有效輻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簡稱PAR)是評估植物健康狀況和描述植物冠層結構的重要指標。PAR特指波長在400-700納米范圍內的太陽輻射,這部分光譜正是植物光合作用能夠利用的光能范圍。通過測量PAR,研究人員可以準確了解有多少光能可被植物實際用于光合作用這一生命核心過程。
葉面積指數(Leaf Area Index,LAI)是植物冠層結構的另一項關鍵參數,定義為單面葉片總面積與單位地面面積的比值。這一指標不僅可用于估計冠層密度和生物量,更是衡量作物和森林生長狀況的重要依據。FS-PAR植物冠層測量儀通過精準測量這些關鍵參數,為農業、林業和植物學等研究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科普知識:植物對不同波長光的利用效率各不相同。葉綠素主要吸收藍光(430-450nm)和紅光(640-680nm),而對綠光的吸收較少,這就是為什么葉片呈現綠色的原因。PAR測量正是關注這一特定光譜范圍內的光量子通量,單位為μmol·m?2·s?1(每秒每平方米的光量子數)。
二、工作原理
泛勝科技FS-PAR植物冠層測量儀采用先進的傳感器陣列技術,探頭中集成了25個間隔為1cm(傳感器中心距)的高精度PAR光量子傳感器。這種密集排列的傳感器陣列能夠精確捕捉植物冠層內部PAR的細微變化,構建出冠層內光分布的立體剖面。
儀器配置的外置光合有效輻射傳感器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可用于探桿校準,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可同步測量冠層上方和下方的PAR值,通過計算兩者的比值(即透光率),科研人員可以推導出葉面積指數等關鍵參數。
科普知識:植物冠層的光分布遵循比爾-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即光強隨冠層深度呈指數衰減。通過測量不同高度的PAR值,科學家可以反演出葉片的分布密度和角度,進而了解植物如何"設計"自己的結構以最大化光能捕獲效率。

三、儀器特點
實時測量能力:儀器能夠即時顯示PAR測量值,便于野外快速獲取數據
人性化操作:采用簡便直觀的六鍵控制系統,學習成本低,操作便捷
自動記錄模式:可預設采樣間隔(1~60分鐘可調),實現無人值守連續監測
大容量存儲:內置8MB存儲空間,可保存大量測量數據
高效能耗管理:僅需4節5號堿性電池即可長時間工作,適合野外使用
雙傳感器系統:外置PAR傳感器不僅用于校準,還可同步測量冠層上、下PAR值
便攜設計:整機重量僅0.8kg,總長65cm,方便攜帶和野外操作
科普知識:在茂密的森林冠層中,僅有約1-5%的陽光能到達地面。農作物冠層的透光率通常較高,約為10-30%。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植物群落對光資源的競爭策略和適應機制。
四、系統組成
FS-PAR植物冠層測量儀是一套完整的測量系統,包含以下組件:
測量探桿:內置25個PAR傳感器的核心測量部件
外置PAR傳感器:用于校準和冠層上方PAR測量
數據采集器:集成顯示和存儲功能的控制單元
USB數據線:用于數據傳輸和充電
數據導出軟件:專業數據處理和分析工具
說明書及手提箱:完整的使用指導和便攜收納方案
五、技術指標
參數 | 規格 |
---|
數據存儲容量 | 8MB |
PAR傳感器數量 | 25個(探桿)+1個(外置) |
PAR傳感器量程 | 0-3000 μmol·m?2·s?1 |
PAR傳感器分辨率 | 1 μmol·m?2·s?1 |
探桿長度 | 50 cm |
儀器總長 | 65 cm |
采樣間隔 | 1~60 min可設定 |
重量 | 0.8 kg |
數據傳輸 | USB |
操作界面 | 6按鍵 |
工作環境 | 0~50 ℃,0~85 % RH |
電源 | 4節5號電池 |
傳感器間距 | 1 cm |
應用領域:
農業研究:作物生長監測、種植密度優化、產量預測
林業調查:森林生產力評估、林分結構分析
生態研究:植物群落光資源利用、生態系統生產力估算
園藝管理:溫室光環境調控、觀賞植物培育
教學實驗:植物生理學、生態學教學演示
石家莊泛勝科技有限公司FS-PAR植物冠層測量儀以其精準的測量性能、便捷的操作體驗和可靠的野外適應性,成為植物光合效能研究和農業林業生產管理不可或缺的科學工具。通過獲取精確的冠層光分布數據,科研工作者和農業生產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植物與環境的互動關系,為精準農業、森林管理和生態保護提供數據支持。